【负隅顽抗的基础意思是什么】“负隅顽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困境中仍然坚持抵抗的行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场景,形象地描绘了敌人在被逼入绝境时仍不愿投降、继续抵抗的状态。
一、基础意思总结
“负隅顽抗”的字面意思是:在角落或险要之地(负隅)顽强抵抗(顽抗)。它形容的是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抵抗,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反抗精神。
该成语多用于贬义,表示对敌人的不屈服态度,有时也带有一点讽刺意味,暗示这种抵抗是徒劳的。
二、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用法 |
负隅 | fù yú | 负,背靠;隅,角落。指处于险要之地或绝境。 | 多用于描述被困或处于劣势的情况。 |
顽抗 | wán kàng | 坚决抵抗,不投降。 | 常用于形容敌对势力或对手的强硬态度。 |
三、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句子 |
战争或冲突 | 敌人虽已败退,但仍选择负隅顽抗。 |
工作或学习 | 面对困难,他选择负隅顽抗,不肯轻易放弃。 |
政治或社会 | 反对势力在压力下仍负隅顽抗,试图维持影响力。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战不降、负险固守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缴械投降、束手就擒 |
五、文化背景
“负隅顽抗”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原意是指敌人在城池被围时仍在坚守,不愿投降。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不仅用于军事领域,也常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在逆境中的坚持。
六、总结
“负隅顽抗”是一个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成语,表达了在极端不利条件下仍不屈服的精神。虽然其本意带有贬义,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用来赞扬一个人的毅力和决心。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