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成语解释及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困难或濒死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延续最后的一丝气息。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凉和无奈情绪,多用于描述处于绝境中的人或事物。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苟延残喘 |
拼音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君之齿未及,而弃其国,是不忠也;苟延残喘,以待天命。” |
释义 | 苟:勉强;延:延续;残喘:剩余的呼吸。指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濒临灭亡时的挣扎状态,常带贬义或同情意味。 |
近义词 | 勉强维持、苟活偷生、垂死挣扎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生机勃勃、蓬勃发展 |
二、成语用法举例
1. 例句1: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依然坚持工作,真是苟延残喘。
2. 例句2:这家公司早已负债累累,如今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3. 例句3:面对强敌,他只能苟延残喘,等待转机。
三、使用场景分析
场景 | 使用情况 | 示例 |
描述个人处境 | 常用于描写一个人在困境中的挣扎 | 他虽病重,仍苟延残喘地照顾家庭。 |
描述企业或组织 | 多用于表达衰败中的坚持 | 公司资金链断裂,现在只是苟延残喘。 |
文学作品中 | 增强情感表达,突出人物命运 | 小说中主角苟延残喘,最终迎来结局。 |
四、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哀。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避免误用或过度使用。
通过了解其出处、释义、用法及适用场景,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含义与运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