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听则明兼听则暗全文?】“偏听则明,兼听则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强调听取多方意见的重要性。然而,这句话的原文出处和完整含义却常常被误解或断章取义。本文将对这句话进行详细解析,并结合其出处与实际应用进行总结。
一、原文出处与含义
“偏听则明,兼听则暗”最早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中的一段话:
> “人君以天下为家,以四海为宅,安可不广求贤才,博采众议?若偏听则明,兼听则暗;偏信则有失,兼信则多得。”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君主,应当广泛听取各种意见,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偏听),反而能明察事理;而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偏信),就会产生错误;但如果能够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兼听),则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后人往往将这句话简化为“偏听则明,兼听则暗”,从而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实际上,原意并非“兼听会暗”,而是强调“偏听虽明,但不如兼听更优”。
二、常见误解与正确理解
说法 | 正确理解 |
“偏听则明,兼听则暗” | 原文是“偏听则明,兼听则暗”,但实为“偏听则明,偏信则有失;兼听则明,兼信则多得”。 |
认为“兼听会导致不明” | 实际上,“兼听”有助于全面了解情况,避免片面判断。 |
把这句话当作绝对真理 | 这句话是在特定语境下提出的,不应机械套用。 |
三、现实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偏听则明,兼听则暗”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决策时应多方面听取意见,避免因信息片面而导致误判。
- 领导力与管理中,鼓励团队成员表达不同观点,有助于提升整体判断力。
- 媒体与舆论环境中,应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
四、总结
“偏听则明,兼听则暗”并非字面意思所指的“兼听就会变暗”,而是强调在听取信息时,应避免偏听偏信,尽量做到全面了解。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君主治理国家,也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个人决策等多个领域。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资治通鉴·唐纪》 |
原文 | “偏听则明,偏信则有失;兼听则明,兼信则多得。” |
常见误解 | 将“兼听”视为负面因素 |
正确理解 | “兼听”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
现实意义 | 决策、管理、舆论等多领域适用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偏听则明,兼听则暗”这句话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不能简单地当作绝对真理。只有在全面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更加理性、科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