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虽未见于常见古籍,但从其意境与语言风格来看,颇似古代文人所作的咏物抒怀之作。全诗四句,字字铿锵,意蕴深远,描绘的是一种高洁、坚韧、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
首句“土花能白又能红”,看似写花,实则借花喻人。土中之花,虽不似名贵花卉那般娇艳,却也能在平凡中绽放出洁白与绯红,象征着一种质朴而不失光彩的生命力。它不依赖外在的华丽,而是在泥土中默默生长,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次句“晚节犹能爱此工”,则进一步深化主题。“晚节”常指人到晚年仍保持操守与志向,“爱此工”或许是指对自身技艺或志趣的坚守。整句表达的是即使到了人生暮年,依然热爱自己的事业与追求,不因时光流逝而放弃初心。
第三句“宁可抱香枝头老”,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宁愿独自守着香气,直至枝头枯老,也不愿随风飘零,失去自我。这是一种孤傲与坚持,是对内心信念的执着守护,不为外界所动,不为潮流所扰。
最后一句“不随黄叶舞秋风”,点明主旨。黄叶随风飘落,是自然规律,也是随波逐流的象征。诗人却选择不随波逐流,不愿像落叶一样被风吹散,而是坚守本心,哪怕孤独终老,也无怨无悔。
整首诗以花自喻,表达了作者对人格独立、精神坚守的赞美。它不仅是一首咏花诗,更是一首励志诗,激励人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不被世俗所左右,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操守。
若将这首诗置于古代文人的笔下,或许是某位隐士或清官所作,寄托了他对世事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即便今日读来,依旧令人动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