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是指多少岁】“及笄”是中国古代对女子成年礼的一种称呼,源自《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到了一定年龄,会举行一种称为“及笄”的仪式,标志着她正式成年,并可以出嫁。那么,“及笄”具体指的是多少岁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
一、及笄的含义
“及笄”中的“笄”是一种簪子,古代女子在成年时会将头发盘起并用簪子固定,表示已经成年。因此,“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标志,类似于男子的“冠礼”。
二、及笄的年龄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历史习俗,“及笄”一般指的是15岁。这个年龄被认为是女子从少女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不过,在不同朝代和地区,这一年龄可能略有差异。例如:
- 周代:通常为15岁;
- 汉代:多为15岁;
- 唐代:也有15岁的说法,但部分文献提到16岁;
- 明清时期:多数仍沿用15岁之说。
总体而言,15岁是“及笄”最普遍的年龄。
三、及笄的意义与演变
| 项目 | 内容 |
| 含义 | 女子成年礼,象征从少女到成人的转变 |
| 年龄 | 通常为15岁(个别朝代有16岁之说) |
| 礼仪 | 由母亲或长辈为女子加笄,寓意成熟、独立 |
| 社会意义 | 表示女子可以婚配,进入社会角色 |
| 现代影响 | 在现代文化中常被引用,用于形容女性成年 |
四、总结
“及笄”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的重要仪式,主要发生在15岁左右。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实行传统礼仪,但“及笄”这一概念依然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如需了解“及笄”在不同朝代的具体表现或相关诗词,可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