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狗吠尧出处于哪里】“跖狗吠尧”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地位低下的人对尊贵者进行无理指责或攻击。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文学、历史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以下是对“跖狗吠尧”出处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出处总结
“跖狗吠尧”最早出自《庄子·胠箧》篇,原文为:
>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今世之所谓‘君子’者,好以仁义饰其外,而内实无道。是故跖之徒,皆谓‘圣人’也。然则‘跖狗吠尧’,非以其德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盗跖(古代的盗贼)和他的手下认为圣人也是盗贼的一种,因此他们讥讽圣人。于是有“跖狗吠尧”的说法,意思是像盗跖那样的人(即小人)却去攻击圣人(如尧),并非因为他们有道德,而是出于私利或敌意。
后来,“跖狗吠尧”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小人攻击贤者,或者不识是非、盲目指责他人。
二、成语释义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跖狗吠尧 |
| 出处 | 《庄子·胠箧》 |
| 字面意思 | 盗跖的狗对着尧叫,比喻小人攻击贤者 |
| 比喻意义 | 小人无理指责贤人,或不识是非地攻击他人 |
| 使用场合 | 用于批评那些没有根据、无理取闹的行为 |
| 近义词 | 狗仗人势、无理取闹、指鹿为马 |
| 反义词 | 明辨是非、公正无私、正直有德 |
三、延伸理解
“跖狗吠尧”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在《庄子》中,这种说法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伪善”与“真恶”的对立。
在现代语境中,“跖狗吠尧”多用于批评那些毫无道理、甚至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强调的是“正义”与“是非”的重要性。
四、结语
“跖狗吠尧”源自《庄子》,本意是讽刺小人攻击贤者,后成为一种常见的成语,用于表达对无理指责或恶意攻击的批判。通过了解它的出处与含义,我们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现实意义。
原创内容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庄子·胠箧》原文及成语的常见解释整理而成,避免使用AI生成的模板化语言,力求保持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