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是儒家经典中一篇重要的论述,反映了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文章以“大道”为核心,阐述了“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形态,强调公平、正义与和谐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该篇原文及其译文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
一、原文
《大道之行也》全文共132字,分为两部分:
1. 第一部分:描述“大道”存在的时代,即“天下为公”,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 第二部分:描绘“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强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欺诈和争斗。
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对后世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选拔有德才的人,讲究诚信,增进和睦。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让老人有安享晚年,壮年人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小孩有健康成长的环境。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发生,偷窃、抢劫、叛乱等行为也不会出现。 |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所以,外面的门不用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
三、总结分析
《大道之行也》虽然文字简练,但思想深刻,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大同”。它主张人人平等、共享资源、互敬互爱,反对私利与争斗。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公平正义方面,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此外,文章语言古朴,结构严谨,是学习古代汉语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通过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与认同。
结语
《大道之行也》不仅是古代文献中的瑰宝,更是现代人反思社会问题、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参考。通过原文与译文的结合,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