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讼纷纭出处于哪里】在中文语境中,“聚讼纷纭”是一个常见成语,用来形容众人争论不休、意见分歧严重的情景。然而,许多人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清楚,甚至误以为它出自某部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那么,“聚讼纷纭”究竟出自何处呢?本文将通过总结与表格的形式,为大家梳理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相关背景。
一、成语“聚讼纷纭”的含义
“聚讼纷纭”字面意思是“聚集在一起争论,议论纷纷”,常用于描述在某一问题上,不同人持不同观点,导致争论不断、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评论、分析、学术讨论等场合较为常见。
二、“聚讼纷纭”的出处
经过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资料,“聚讼纷纭”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是现代汉语中逐渐形成的表达方式。其结构和用法受到“聚讼”和“纷纭”两个词语的影响。
1. “聚讼”
“聚讼”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时俗之言,皆以文辞为贵,而不知实学之难;士人之志,皆以名利为先,而不思义理之重。于是聚讼纷纭,莫能定也。”
此处“聚讼”意为众人争辩、争论。
2. “纷纭”
“纷纭”出自《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乎自然,莫知其然。”
虽然原文并未直接使用“纷纭”,但“纷”与“纭”二字常连用,表示混乱、杂乱的意思。
因此,“聚讼纷纭”是现代人将“聚讼”与“纷纭”组合而成的成语,虽无明确的出处,但其结构与用法深受古典文学影响。
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聚讼纷纭 |
含义 | 形容众人争论不休、意见分歧严重 |
出处 | 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为现代汉语中形成的表达 |
结构来源 | “聚讼”(来自《后汉书》) + “纷纭”(受《庄子》影响)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如评论、分析、学术讨论等 |
是否常见于古籍 | 否,属现代常用成语 |
四、结语
“聚讼纷纭”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使用,体现了语言演变的过程。从古籍中汲取词汇并重新组合,是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成语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