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是什么意思】“声名狼藉”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名声极差,名誉扫地。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人品和声誉的高度关注,用来表达一个人因为某些行为或事件而被社会广泛指责、不齿。
一、
“声名狼藉”出自《汉书·王莽传》:“声名狼藉,中外所共闻。”意思是名声极其恶劣,人人皆知。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道德败坏、行为不端或犯下严重错误而受到公众强烈谴责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多用于批评那些做出不道德行为、违法乱纪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使用时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负面的社会评价。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声名狼藉 |
拼音 | shēng míng láng jí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 |
含义 | 名声极差,名誉扫地 |
用法 | 形容人因不良行为而受到广泛批评 |
色彩 | 贬义词 |
近义词 | 声名败坏、臭名昭著 |
反义词 | 名声显赫、德高望重 |
使用场景 | 批评、讽刺、描述负面人物 |
三、延伸理解
“声名狼藉”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直接否定,更是一种社会评价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声誉往往影响其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甚至法律地位。因此,“声名狼藉”不仅是一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行为规范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他人,但在使用时也应避免过度夸大或主观臆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伤害。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文化背景,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故事大全》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