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出自哪部著作】“既来之,则安之”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表达面对现实、接受现状的态度。这句话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常见于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中。那么,“既来之,则安之”究竟出自哪部著作呢?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总结。
一、出处分析
“既来之,则安之”最早出自《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具体来说,这句话出现在《论语·季氏》篇中,原文如下: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应该用礼乐教化来吸引他们;一旦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地留下来。
二、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既来之,则安之 |
| 出处 | 《论语·季氏》 |
| 原文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 作者 |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
| 含义 | 表示对已发生的事情应坦然接受,并加以妥善处理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劝人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困境 |
三、延伸理解
虽然“既来之,则安之”最初是孔子在谈论治国之道时提出的观点,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句话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接纳现实、从容应对的心态。
在现代语境中,它常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不要过分焦虑,而是要冷静处理,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四、结语
“既来之,则安之”虽短短六个字,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交往,学会“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都是通向内心平和与理性决策的关键一步。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句话的确出自《论语》,并且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