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是谁】“割须弃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的典故,常用来形容人在战败或逃亡时狼狈不堪、丢盔弃甲的情景。这一情节发生在曹操与马超的战斗中,展现了曹操在战场上的窘迫和无奈。
一、
“割须弃袍”最早出自《三国演义》第58回,描述的是曹操在与马超交战时被击败,仓皇逃窜,甚至不得不割断自己的胡须、丢弃战袍以保命。这个故事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曹操的狼狈形象,也反映了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常。
“割须弃袍”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在失败后狼狈逃跑、丢人现眼的样子。虽然这一情节是小说中的描写,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三国演义》第58回 |
涉及人物 | 曹操、马超 |
故事背景 | 曹操与马超在渭水之战中交战 |
事件描述 | 曹操战败后逃亡,割断胡须、丢弃战袍以躲避追兵 |
成语含义 | 形容战败或逃跑时狼狈不堪、丢盔弃甲 |
文化意义 | 象征战争中的失败与无奈,也成为文学和口语中常用的表达 |
正史记载 | 《三国志》等正史中无此情节,为《三国演义》艺术加工 |
延伸用法 | 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狼狈逃窜、丢脸的场景 |
三、结语
“割须弃袍”虽然是小说中的情节,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英雄人物在逆境中的真实面貌。这一典故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语言中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表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