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城下之盟”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古代战争历史,常用来形容在敌强我弱、战败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被迫与敌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常用于现代语境中,比喻在压力或劣势下被迫接受的协议。
一、
“城下之盟”字面意思是“在城下签订的盟约”,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如《左传》中记载的郑国与楚国之间的事件。这种盟约通常是在一方被围困、无法继续抵抗的情况下,被迫与对方达成的妥协。其核心含义是:在劣势、被逼无奈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往往带有屈辱性、不平等性。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或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也可引申为在某种压力下不得不接受的条件。虽然“城下之盟”在历史上常被视为一种失败的表现,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成为保存实力、避免更大损失的策略。
二、表格对比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左传》,如“郑人赂晋侯以师悝、易贾,晋侯以与楚人之盟于城下。” |
字面意思 | 在城下签订的盟约,象征着战败后的妥协。 |
引申义 | 指在劣势或压力下被迫接受的不平等协议。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历史、政治、外交或商业谈判中,强调被动性与不平等性。 |
情感色彩 | 多带贬义,表示屈辱、无奈;有时也含中性,视情境而定。 |
现代用法 | 如“两国在压力下签订城下之盟”,强调被动接受的协议。 |
相关成语 | “屈膝投降”、“俯首称臣”、“忍辱负重”等 |
三、结语
“城下之盟”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军事术语,更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被动处境的生动写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权或压力时,如何在保全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陷入更大的困境,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