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目是什么官】“吏目”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一种低级文官,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虽然在官职等级中属于末流,但在地方行政系统中仍有一定的职责和作用。本文将从定义、职责、品级、历史沿革等方面对“吏目”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吏目”是明清时期地方衙门中的一种低级官吏,通常隶属于州县的“吏员”系统,属于非正式编制的官员。其名称中的“吏”表示其为基层办事人员,“目”则有“职务”或“职位”的意思。因此,“吏目”可以理解为一种基层办事人员的职称。
在实际工作中,吏目主要负责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协助主官处理日常事务等。他们虽无正式官阶,但因长期任职于地方,往往对地方事务非常熟悉,具备一定的实权。
从品级上看,吏目一般不入正官序列,多为从九品或未入流,地位较低。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其与百姓接触频繁,有时反而比一些高官更了解民情。
二、表格:吏目相关信息一览
项目 | 内容说明 |
朝代 | 明清时期为主,清代尤为常见 |
职位性质 | 基层文官,非正式编制 |
职责内容 | 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协助主官、参与地方事务 |
品级 | 多为从九品或未入流,地位较低 |
担任者 | 多由本地士人或地方官员推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 |
地位 | 在地方官僚体系中处于末流,但因贴近百姓而具有实际影响力 |
与“吏”的关系 | 属于“吏”的一种,是基层办事人员的职称 |
历史演变 | 明代已有设置,清代制度更为完善,民国后逐渐废除 |
三、结语
“吏目”虽为小官,却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官”与“吏”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尽管如今已不再存在这一职位,但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