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之余汉语大词典】“枯骨之余”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曰:‘君赐臣死,不敢违命。’乃自刎。楚人谓之‘枯骨之余’。”原意是指在战败后,只剩下残骸和骨头的余烬,形容战争后的惨状或失败者的悲惨结局。后来,“枯骨之余”被引申为对过往失败、痛苦经历的回顾,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历史感。
在《汉语大词典》中,“枯骨之余”被收录为一个成语,解释为“战败后留下的尸骨”,并进一步引申为“旧日的灾难或失败的遗迹”。该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一、
“枯骨之余”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成语,最初用于描述战争后的惨状,后引申为对过去失败、苦难的回顾。在《汉语大词典》中,它被明确列为成语,并附有详细的释义与出处。该词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战争与死亡的关注,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历史演变中的丰富性与多义性。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枯骨之余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原意 | 战败后留下的尸骨 |
引申义 | 对失败、苦难的回忆;历史的悲剧痕迹 |
文化背景 | 古代战争与死亡的象征 |
使用场合 | 文学、历史、评论等正式语境 |
词性 | 成语(名词性) |
语言层次 | 正式书面语 |
例句 | “这段历史,是国家的枯骨之余,令人唏嘘不已。” |
三、结语
“枯骨之余”虽源于古代战争场景,但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字面本身,成为一种对历史、命运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在现代汉语中,它依然保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感,是了解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词汇之一。通过《汉语大词典》的收录与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在汉语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