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稔意思和来源是什么】“大稔”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它在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农作物丰收、年成好,具有吉祥和富足的含义。以下是对“大稔”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来源分析。
一、
“大稔”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含义是指农作物丰收、年成好。其中“大”表示程度高,“稔”意为庄稼成熟、收成好。因此,“大稔”可以理解为“大丰收”或“年景极好”。该词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达对农业丰收的赞美和对丰年的好兆头。
“大稔”不仅指农作物的丰收,也常引申为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的象征。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丰收意味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因此“大稔”常出现在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大稔 |
拼音 | dà rěn |
字面意思 | “大”表示程度高;“稔”指庄稼成熟、收成好 |
整体含义 | 大丰收、年成好,引申为国泰民安、百姓富足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文献、诗词及史书 |
使用场景 | 古代文言文、诗词、历史记载中,用于描述丰收景象 |
文化意义 | 象征农业丰收、社会稳定、国家兴盛 |
现代使用 | 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或学术研究中 |
三、来源与演变
“大稔”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文献,如《诗经》《尚书》等。在这些经典中,“稔”常用于描述谷物成熟、收成良好。例如,《尚书·洪范》中有“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虽未直接出现“大稔”,但反映了古人对丰收的重视。
到了汉代以后,“大稔”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常见于史书和赋文中。如《汉书·食货志》中提到“岁大稔,则民不饥”,说明丰收对民生的重要性。
在唐宋时期,随着文学的发展,“大稔”更多地出现在诗词中,用以描绘田园风光或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例如,白居易、杜甫等诗人都曾用类似词汇描写农事。
四、结语
“大稔”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承载着古人对丰收、富足与安宁的向往。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了解“大稔”的含义和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与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