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基础解释】“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炎热环境下,大量出汗,以至于汗水浸透了衣服。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身体在某种压力或环境下的反应状态。
一、基础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汗流浃背 |
拼音 | hàn liú jiā bèi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汗流浃背,不能自已。” |
字面意思 | 汗水湿透了背脊,形容非常出汗 |
引申义 | 形容极度紧张、疲劳或努力工作时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劳动、运动、紧张、焦虑等情境下的出汗状态 |
二、词语构成分析
- 汗:人体分泌的液体,通常在运动、高温或情绪激动时产生。
- 流:表示流动、不断流出。
- 浃:意为浸透、湿透。
- 背:指背部,是人体出汗较多的部位之一。
组合起来,“汗流浃背”形象地表达了汗水从背部不断流出、浸湿衣物的状态。
三、使用示例
1. 他在烈日下搬运货物,汗流浃背。
2. 考试前他反复复习,汗流浃背也毫不在意。
3. 运动场上,运动员们汗流浃背地奔跑着。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 “汗流浃背”强调的是出汗多到衣服都被浸湿,而不是仅仅“出汗”。
- 不宜用于形容轻微出汗的情况,如“夏天出汗”就不太适合用这个成语。
- 在书面语中使用较正式,在口语中也常被使用。
五、总结
“汗流浃背”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常用来描述人在强烈体力劳动、紧张情绪或高温环境下的出汗状态。它不仅具有语言上的表现力,也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身体和心理的反应。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加得体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