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767年,当时杜甫已56岁,身处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以雄浑悲壮的语言描绘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以及杜甫的创作风格。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意。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热爱古典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深层含义; | 分析诗歌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导入新课 | 通过展示秋景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引出“登高”主题。 |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初步感知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
精读品析 | 分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与修辞手法,如“落木”、“江水”等自然景象的象征意义。 |
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体现杜甫的“诗史”风格? |
总结升华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与人生感悟,鼓励学生写一段读后感。 |
四、板书设计
```
登 高
——杜甫
一、写作背景:晚年漂泊,身世凄凉
二、意象分析:
- 落木:象征衰老、离别
- 江水:象征时间流逝、历史变迁
三、情感表达:
- 悲秋之情
- 孤独之感
- 忧国之心
四、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
- 意境开阔
- 情感深沉
```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登高》全诗。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理解。
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并写出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备课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三个层面深入理解诗歌。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杜甫精神的现实意义,使语文课堂更具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
总结:
《登高》不仅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的千古绝唱。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更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诗人精神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