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的典故】“狗咬吕洞宾”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文俗语,常用来形容人不识好歹、恩将仇报的行为。这句俗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源自宋代的民间传说,虽然在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但在民间文学和地方志中有所流传。
一、典故
相传北宋年间,有一位名叫吕洞宾的道士,是道教八仙之一,道法高深,行善积德。一次,他外出云游时,路过一座村庄,因饥饿而向一位农夫讨饭。这位农夫起初并不认识吕洞宾,但见他衣衫褴褛,便心生怜悯,热情地请他进屋吃饭,并赠予一些干粮。
吕洞宾感激不已,临别前对农夫说:“你今日待我如亲朋,日后若遇难,可来寻我。”说完便离去。
数年后,这位农夫因家中变故,生活困苦,遂想起吕洞宾的承诺,便前往寻找。然而,当他找到吕洞宾时,却被告知吕洞宾早已不在人间,早已羽化登仙。农夫心中悲痛,便在吕洞宾曾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庙,以示纪念。
后来,有人传言说,吕洞宾并未真的离开,而是隐居山林,偶尔下凡助人。但那位农夫因为没有真正见到吕洞宾,误以为吕洞宾欺骗了自己,于是怒火中烧,甚至放出家中的狗去咬吕洞宾的雕像或画像,以此泄愤。
从此,“狗咬吕洞宾”便成为了一句讽刺人不知好歹、恩将仇报的俗语。
二、典故要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宋代民间传说,非正史记载 |
人物 | 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农夫 |
事件 | 农夫施舍吕洞宾,后因误会而怨恨 |
结果 | 吕洞宾未现身,农夫愤怒,狗咬吕洞宾 |
寓意 | 谴责忘恩负义、不识好歹的行为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讽刺人不知感恩、恩将仇报 |
三、结语
“狗咬吕洞宾”虽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但它所传达的道德意义却十分深刻。它提醒人们要懂得感恩,不要因一时之气而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仙的敬仰与幻想,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哲理的民间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