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以天下之大的下一句是什么】在学习古文或研究古代文献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经典语句,其中“苟以天下之大”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句子。这句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孟尝君曰:‘苟以天下之大,而不能容一士,何也?’”这是一句典型的反问句,表达了对国家不能容纳贤才的不满与批评。
一、原文出处及背景
“苟以天下之大”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是孟尝君对齐王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 “苟以天下之大,而不能容一士,何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以天下的广大,却不能容纳一个士人,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人才、包容贤能的重要性。
二、句子结构分析
词语 | 含义 | 作用 |
苟 | 如果 | 条件连词 |
以 | 用、凭借 | 表示手段或依据 |
天下之大 | 天下的广阔 | 主语部分 |
而 | 却 | 转折连词 |
不能容 | 不能容纳 | 动词短语 |
一士 | 一个士人 | 宾语 |
何也 | 是什么 | 疑问句结尾 |
三、常见误解与辨析
1. “苟以天下之大”是否为独立句子?
不是。它是完整句子的一部分,用于引出后半句的反问。
2. “苟”字的多种含义
“苟”在古文中有多重含义,如“如果”、“姑且”、“随便”等,但在此处应理解为“如果”。
3. “一士”的指代
“一士”指的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通常指贤士或谋士。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战国策·齐策四》 |
原句 | 苟以天下之大,而不能容一士,何也? |
出处背景 | 孟尝君对齐王的批评,强调国家应重视人才 |
句子结构 | 条件+转折+疑问 |
重点词解释 | “苟”表示假设,“一士”指贤才 |
语言风格 | 反问句式,语气强烈,富有哲理 |
五、延伸思考
这句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对人才的重视,也对现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领土的广袤,更在于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苟以天下之大”不仅是历史上的反思,也是现实中的警钟。
结语:
“苟以天下之大”的下一句是“而不能容一士,何也?”这句话不仅展示了古人对人才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尊重人才、包容贤能都是国家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