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诐贼是什么意思】“诐贼”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它由“诐”和“贼”两个字组成,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合起来则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语义的复合词。下面将从字义、出处、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语解析
1. 诐(bì)
- 意思:指偏颇、不正;也指谄媚、巧言令色。
- 出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诐,邪言也。”
- 示例:如“诐辞”指歪曲的言辞。
2. 贼(zéi)
- 意思:本义是强盗、偷窃者,引申为残害、破坏。
- 出处:《左传》中有“贼人之子”的说法。
- 示例:如“贼害”指伤害、残害。
3. combined meaning(组合意义)
“诐贼”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行不正、心术不端的人,尤其是那些以巧言惑众、行奸诈之事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二、出处与用法
词语 | 出处 | 用法 | 含义 |
诐贼 | 《孟子·尽心下》 |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 指歪曲的言论和行为,暗含对人品的批评 |
诐贼 | 《荀子·非相》 | “诐贼而无耻者,谓之小人。” | 指心术不正、无廉耻之人 |
诐贼 | 古代文言文 | 常用于批评士人或官员 | 形容道德败坏、行为不端 |
三、现代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诐贼”已很少使用,属于文言词汇,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文学分析或学术文章中。其含义主要为:
- 道德败坏的人
- 虚伪狡诈之人
- 言语偏颇、行为不端者
四、总结
“诐贼”是一个典型的文言复合词,结合了“诐”和“贼”的含义,整体表示一种负面人格特征,强调的是言行不正、心术不端。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阅读古文时仍需注意其含义,以便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诐贼 |
字义 | 诐:偏颇、谄媚;贼:残害、奸诈 |
用法 | 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于批评人品 |
含义 | 言行不正、心术不端之人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用于学术或古文研究 |
总结 | 表示道德败坏、虚伪狡诈之人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诐贼”在具体古文中的用法,可参考《孟子》《荀子》等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