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名词解释考研】在考研文学类科目中,“包身工”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文学概念,尤其在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包身工”这一名词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考研常见考点进行总结。
一、名词解释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劳工制度,主要出现在上海等地的纱厂、丝厂等工厂中。这些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女性青年,她们与工厂签订“包身契”,即在一定年限内(通常为3至5年)不得自由离开工厂,工资由工厂统一管理,个人几乎没有支配权。
“包身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劳动制度,工人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活条件恶劣,人身自由受到严重限制。这种制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资本家对底层劳动者的压迫。
该概念最早由作家夏衍在其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中系统揭示,成为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状况的重要文本之一。
二、考研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点 | 内容 |
出处 |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发表) |
定义 | 包身工是受工厂控制、签订契约、人身自由受限的女工 |
背景 | 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业中的非人道劳动制度 |
特点 | 工资被工厂控制、劳动强度高、生活条件差、无自由 |
作者 | 夏衍,原名沈端先,中国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 |
文学价值 |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底层人民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
主题思想 | 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呼吁社会关注劳工权益 |
写作手法 | 报告文学形式,真实记录,语言冷峻有力 |
考试重点 | 包身工的定义、夏衍及其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意义 |
三、备考建议
在复习“包身工”这一知识点时,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包身工”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2. 掌握夏衍的创作背景及《包身工》的文学特色;
3. 注意与其他类似题材作品的对比,如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
4. 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理解“包身工”现象在当代的延续或变化。
四、结语
“包身工”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考生更深入地把握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关怀精神。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阅读相关作品和评论,提升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