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散文,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派烛之武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保全国家的故事。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展现了烛之武的智慧与口才。
一、
本文通过一个外交事件,展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国家存亡之际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烛之武以巧妙的言辞,分析了秦、晋、郑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最终让秦穆公放弃进攻郑国,转而与郑国结盟。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军一定会撤退。”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郑伯说:“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情况紧急才来请您,这是我的过错。” |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亦去。 | 烛之武说服了秦军撤退,晋军也随之撤离。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人结盟。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秦)已经在东方把郑国作为边邑,又想扩张到西方,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利益,(晋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
因为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因为郑国灭亡,您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
三、文章要点归纳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 |
主题 | 外交谋略与国家存亡 |
人物 | 烛之武、郑伯、秦穆公、晋侯 |
背景 | 晋、秦联合攻郑,郑国危在旦夕 |
策略 | 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劝说秦穆公撤军 |
结果 | 秦军撤退,郑国得以保全 |
四、启示与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更是一则生动的历史案例。它告诉我们:
- 在危机面前,智慧比武力更重要;
- 外交手段可以化解战争危机;
- 个人的能力可以在关键时刻改变国家命运。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学习古文和历史的重要篇章。
如需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或语言特色,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