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望洋兴叹出自哪里

2025-07-12 19:45:17

问题描述:

望洋兴叹出自哪里,有没有人理理小透明?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2 19:45:17

望洋兴叹出自哪里】“望洋兴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强大的对手时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成语来源总结

“望洋兴叹”最早出自《庄子·秋水》篇,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原文中描述了河伯(即黄河之神)在看到大海之后,感叹自己见识浅薄、自愧不如的情景,从而引出了“望洋兴叹”的典故。

该成语原意是指站在海边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而发出感叹,比喻人因能力不足或见识有限,面对宏大的事物或强大的对手时感到无力与无奈。

二、详细出处及解释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望洋兴叹
出处 《庄子·秋水》
原文内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典故背景 河伯原本骄傲自满,认为天下没有比他更大的水,直到见到大海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成语本意 比喻人因自身局限而对宏大事物感到无能为力或自叹不如。
现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面对困难、强大对手或复杂局面时的无奈与感慨。

三、延伸理解

虽然“望洋兴叹”最初带有自我反省的意味,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来表达一种无奈、无力感,有时也带有一点消极情绪。不过,在一些语境中,它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谦逊与自知之明。

需要注意的是,“望洋兴叹”虽源于《庄子》,但并非庄子本人直接使用,而是后人根据其思想整理并提炼出的经典成语之一。

四、结语

“望洋兴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了解它的出处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