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词语中及的解释】“迫不及待”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内心急切、无法等待的状态。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成语有时会被误写或误读,尤其是其中的“及”字容易被忽略或误解。本文将对“迫不及待”这一词语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其含义、用法和相关知识。
一、词语解析
“迫不及待”由两个部分组成:“迫”和“不及”。其中,“迫”意为急迫、紧迫;“不及”则表示来不及、不能等到。合起来,“迫不及待”意思是:急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急切,希望立刻行动或发生某事。
需要注意的是,“迫不及待”中的“及”并不是“及时”的意思,而是“达到、赶上”的意思,因此“不及”在这里是“来不及达到”的意思。
二、常见误用与解释
| 错误理解 | 正确解释 | 说明 |
| 认为“及”是“及时” | “及”在此处为“达到、赶上”,“不及”即“来不及达到” | 常见于初学者对成语结构的理解不足 |
| 将“迫不及待”写作“迫不急待” | 正确应为“迫不及待” | 字序错误,影响词义表达 |
| 不了解“及”的具体含义 | “及”在古汉语中多表示“到、达到”,如“及第”、“及格” | 需结合语境理解 |
三、用法举例
| 句子 | 释义 |
|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礼物盒。 | 表示他非常急切地想看到礼物。 |
| 我迫不及待要见到你。 | 表达强烈的期待和渴望。 |
| 这个消息让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给朋友。 | 强调情绪上的急切和兴奋。 |
四、词语来源与演变
“迫不及待”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情莫不有贪欲,而能自节者鲜矣。故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该词并非直接出自此句,但类似表达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体现了古人对“急切心理”的描写。
随着语言的发展,“迫不及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广泛应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
五、总结
“迫不及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急切而无法等待的心理状态。在使用时要注意其结构和字义,避免误写或误解。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意图。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迫不及待 |
| 含义 | 急切地不能等待 |
| 结构 | “迫”+“不及” |
| “及”的含义 | 达到、赶上 |
| 常见误用 | 拼写错误、字义误解 |
| 使用场景 | 描述急切情绪、强烈期待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迫不及待”这一成语的用法和意义,避免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出现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