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攸宁典故】“君子攸宁”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陶陶。乐只君子,邦之司直。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其中“攸宁”意为安适、安宁。后人将“君子攸宁”引申为君子在安定中修养德行,或指君子居于安稳之地而心怀远志。
此典故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安定的环境中仍能保持高洁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体现了儒家对君子人格的理想追求。在古代文学、诗词、文章中,“君子攸宁”多用来表达对贤德之人的赞美与期许。
“君子攸宁”源自《诗经》,原意为君子在安定中获得安宁。后世将其引申为君子在平和环境中修身养性、持守正道的精神状态。这一典故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典故背景及含义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
原句 | “乐只君子,攸宁” |
字面意思 | “攸”意为所、乃;“宁”为安宁、安适。合起来为“君子得其所而安”。 |
引申义 | 君子在安定环境中修身养德,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道德操守。 |
文化内涵 | 体现儒家对君子人格的理想,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环境的和谐。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颂贤德之人,或劝诫人们在安定中不忘修身。 |
后世影响 | 成为古代文人常用典故,常见于诗词、散文、策论等文学作品中。 |
通过“君子攸宁”这一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不仅要有外在的成就,更要有内在的修养与内心的宁静。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