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家属工什么意思】“五七家属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名词,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涉及一批特殊群体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五七家属工”的含义,以下是对这一概念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
“五七家属工”是指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政治运动被下放到农村或工厂劳动的“五七干校”人员的家属。这些家属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因家庭成员被下放,而被安排在工厂或单位中从事辅助性工作,因此被称为“家属工”。
“五七”指的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信中提出“广大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号召,后成为“五七干校”设立的依据。“家属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一群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身份和权益问题曾引发广泛讨论。
二、表格:五七家属工相关说明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五七家属工”是指“文革”期间,因家庭成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其家属被安排在工厂或单位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 |
时间范围 | 主要存在于1966年至1980年代初,随着政策调整逐渐消失。 |
背景 | 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推动了“五七干校”的设立。 |
身份特点 | 不属于正式职工,但被安排在单位工作,承担辅助性劳动任务。 |
工作性质 | 多为体力劳动或简单操作,收入较低,无正式编制。 |
待遇问题 | 长期未被纳入正式职工体系,退休、养老等问题长期存在争议。 |
政策变化 | 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部分家属工逐步转正或获得补偿。 |
三、结语
“五七家属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事制度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群体逐渐被社会所遗忘,但他们在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仍值得我们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