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绝是什么意思】“鬲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常出现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本文将从字义、出处、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鬲绝”由“鬲”和“绝”两个字组成,分别有其独立含义,组合后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语义的词组。
- “鬲”:本义为古代炊具,形状类似鼎,三足,用于煮食物。引申为隔断、分隔之意。
- “绝”:意为断、断绝、终止。
因此,“鬲绝”整体可理解为“隔断、阻断”,多用于描述某种关系、联系或状态被彻底切断,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
在具体使用中,“鬲绝”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亲情、友情、政治关系等被彻底割裂,象征一种极端的断裂。
二、词汇解析表
词语 | 拼音 | 字义解释 | 引申义 | 常见用法 | 示例 |
鬲 | lì | 古代炊器,三足;引申为隔断、分隔 | 分离、阻隔 | 多用于古文 | “鬲绝人伦” |
绝 | jué | 断、断绝、终止 | 完全断开 | 表示关系或状态的终结 | “绝交”、“绝路” |
鬲绝 | lì jué | 隔断、断绝 | 关系或联系的彻底中断 | 文学、历史中使用较多 | “鬲绝父子之情” |
三、典型语境与例子
1. 《左传》:文中曾有“君臣相背,鬲绝无援”,意指君臣之间关系破裂,彼此孤立无援。
2. 《史记》:提到“亲族鬲绝,骨肉分离”,形容家族内部因政治原因而断绝关系。
3. 现代文学:有时也用于描写人物之间的彻底决裂,如“他与旧友鬲绝多年,再无往来”。
四、总结
“鬲绝”是汉语中一个较为文言化的词语,主要表达“隔断、断绝”的含义,强调某种关系或状态的彻底中断。它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政治立场或情感上的断裂,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情感色彩。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阅读古籍或文学作品时仍需注意其特殊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古汉语词汇,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