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做瓦全是什么意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宁愿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尊严而牺牲生命,也不愿为了保全性命或利益而丧失气节、屈辱求生。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对气节、忠诚与正直的高度重视。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宁为玉碎 | 愿意像玉一样破碎,也绝不成为普通的瓦片。象征宁死不屈、保持高洁人格的精神。 |
不为瓦全 | 不愿意像瓦片那样完整地保存下来,比喻不愿苟且偷生、失去尊严。 |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明德,而为亡国之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怎么能抛弃高尚的品德,去做一个亡国的奴才?宁愿像玉一样破碎,也不愿像瓦片一样完整却卑微地活着。
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常用于赞美那些在关键时刻坚守信念、不向强权低头的人。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应用示例 |
历史人物评价 | 如文天祥、岳飞等忠臣烈士,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常被用来形容“宁为玉碎”。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诗歌中,常用来刻画人物的气节和决心。 |
现实生活 | 用于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持原则,不妥协、不退让。 |
四、延伸意义
- 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尊严高于生命,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
- 现实启示: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生存压力大,但依然有人选择坚守底线、不随波逐流。
- 文化传承:这一成语是中华文化中“士”的精神象征,代表了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宁愿保持高贵品格而牺牲,也不愿卑微求生。 |
出处 | 《北齐书·元景安传》 |
使用场合 | 赞美英雄气节、文学描写、现实激励 |
精神内涵 | 尊严、气节、正直、不屈不挠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底线,不轻易妥协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压力和挑战时,要坚守内心的原则和信仰,做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