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莫及是什么意思】“鞭长莫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鞭子再长也打不到”,用来形容力量或影响无法达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事物的无奈或无力干预。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距离太远、能力不足,或者权力范围有限的情况。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鞭长莫及 |
拼音 | biān cháng mò jí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释义 | 比喻力量或影响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因距离太远而无法施加影响或控制。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定语或补语。 |
近义词 | 力所不及、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
反义词 | 得心应手、得力助手、左右逢源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距离过远 | “他现在在海外工作,我们鞭长莫及,无法及时帮助他。” |
表达能力不足 | “公司政策虽好,但基层执行时鞭长莫及,效果大打折扣。” |
说明管理困难 | “对于偏远地区的监管,政府鞭长莫及,难以全面覆盖。” |
三、成语故事(简要)
“鞭长莫及”最早出自《左传》,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当时晋国的将领魏锜请求出战,晋景公认为他虽有战功,但已年老体弱,担心他无法胜任,便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是说,即使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比喻人的能力有限,不能随意指挥或控制一切。
四、总结
“鞭长莫及”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因距离、能力或权限限制而无法掌控或影响某些事情的状态。它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常见,在正式写作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引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历史背景,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